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影評】怪獸與牠們的產地 - 魔法生物的驚奇大展

首先,你需要知道,這部電影改編自全球知名的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系列作者 J.K.羅琳的新電影劇本,幾乎是全新原創的故事。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故事發生在哈利波特進入霍格華茲學院的70年前。主角紐特,其原身是魔法學院中一本專門講述奇獸和龍的教科書作者,他為了購買特殊的怪獸而從英國倫敦前往美國紐約,剛抵達就遭遇連續的意外,導致數隻奇獸從皮箱中逃跑。為追捕回奇獸,紐特不得不和路上結識的各夥伴一起展開冒險。伴隨一股潛藏的黑暗力量逐漸失控,美國巫師界面臨的曝光危機越發不可收拾,紐特與夥伴們也被捲入災難之中。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影評】一萬公里的約定 - 一步一步,追愛上路

中學生小崇,固執地追求跑步夢想,卻莽撞常惹麻煩,導致愛護他的哥哥與成功失之交臂,後來出社會走向落魄。哥哥放棄跑步後,小崇備受教練期待,他對目標的態度卻反反覆覆,一度找不到跑下去的理由。



打著青春、愛情、運動、周杰倫監製、顏值為賣點,《一萬公里的約定》講述了一個清澈如山泉的勵志故事。說來也十分簡單,一個努力卻不具天資的男孩,靠著堅持不懈成為超級馬拉松世界冠軍。

故事主軸以哀傷的愛情故事做包裝。與男孩亦師亦友的女助教,因著年齡差距,又因環境的造化弄人,兩人之間若即若離,一份說不出口又心照不宣的情愫在耽擱多年之後,最終化為男孩奔跑時捕捉的一縷輕風。愛情和運動題材結合起來向來可以有很棒的火花,馬拉松長跑運動象徵著追尋目標的人生漫長路,撮合得成功,便能融出高端的哲學深意。

總的來說,電影沒有掙脫近年國片慣有的小清新風格,編劇稍落俗套,立意也有點單薄。無論姐弟戀的感情戲,或男主角追夢的心境轉變,劇本未能給予有邏輯層次的充足解釋,餘下美景與情懷。情感小高潮看似戳淚點,卻欠缺了些堆疊的勁道。由王大陸飾演的主角哥哥,角色定位與賴雅妍有所重疊,而跟賴一樣,個性和心理狀態模糊而典型,存在感微妙。

所幸,還有賴雅妍的演技與氣場這個最大亮點,相襯之下,新人男主角黃遠的演出有多處顯得用力過度,阻礙觀眾入戲,浪費了主打的「顏值」旗號,實為可惜。周董說好了不入鏡卻依然強勢客串,搭配「蝸牛」一曲的插入,倒是難得的自然又切合主題,音樂大加分。


首刊登於 鏡週刊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影評】遇見街貓BOB - 天降邂逅,事在人為

英國街頭藝人伯恩曾是個癮君子,毒品把他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又被家長掃地出門流落街頭。意圖痛改前非的他加入戒毒計劃,意外在分配到的公寓中發現可憐兮兮的小橘貓,從此一貓一人,展開了互相扶持的不可思議生命旅程。


改編自真實故事、「本貓」上陣演出,《遇見街貓BOB》是那種不需要華麗的言辭去包裝、也不用掩飾賣點在於毛小孩的電影。動物題材一向受孩童喜愛,本片卻不僅止於靠貓賣萌瞄準貓奴市場,相當程度上聚焦於主角戒毒與重獲新生的過程細節,包括他與戒毒所輔導員的互動、街頭的誘惑、周遭目光的轉變等。

你恐怕會驚異,這其實更像是解說英國社會機制如何救濟底層邊緣人士的真實紀錄片,只是 多了一層戲劇化元素:人與動物的羈絆。制度總有人為無法彌補的部分,伯恩一再地重蹈覆轍,原因在於其心靈的孤苦伶仃無所寄託;社會機構可提供勒戒計劃、為遊民提供臨時居所,與社會的連結卻仍需當事人自行建立,而這對於大多數流落相同境況的人,卻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當一隻小橘貓 Bob 進入他的生命,當周遭人願意駐留關心的目光,這個看似墜落谷底無可救藥的街頭浪子終於獲得重生機會。伯恩也並非單純的幸運鬼,他做出各種犧牲也要救助 Bob,若非最初能如此珍惜與 Bob 的羈絆,後續那些因貓得來的恩惠便不會接踵而至。

那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把握一個小小契機,令困境大翻轉。被小貓的呼嚕呼嚕聲陶醉得死去活來的同時,記得細品故事為你呈上的那碗心靈雞湯,不很有新意,卻別有一番療癒滋味。


首刊登於 鏡週刊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影評】歡樂好聲音 Sing - 大滿足的動物歌舞秀

以《神偷奶爸》打響名氣後推出怪誕逗趣的《小小兵》等動畫電影享譽全球,動畫公司 Illumination Studio 在業界殺出一席之位,走出與迪士尼皮克斯有所區隔的獨特風格。


所謂有所區隔,卻未必全指優點。有一段時間,提到 I 社動畫電影,我與朋友戲稱他們為劇本劣化過的皮克斯。前幾部雖然夠「鬧」卻「亂」得失序的劇情架構,令人覺得製作團隊有時在創意的揮灑上得意忘形乃至於忽略「必要的尊重」(例如肆意殺掉一些可愛生物,然後當沒有這件事)。

總之,有了前車之鑑,讓我對新作《歡樂好聲音》保持著低期望。或許也因此,非常驚訝這部電影能這麼好看。

電影的主要看點有三:歌舞秀、勵志的情節、名人配音。一個無法不讚歎的點是,配音的卡司居然這麼能唱!——為主角無尾熊配音的馬修麥康納無緣一展歌喉固然可惜,配音的塞思麥克法蘭、史嘉蕾喬納森和瑞絲薇斯朋等演員大咖們,嗓音之銷魂媲美專業歌手。

由一個大夢想家的劇場夢開始,串起一群擁有歌唱夢想的平凡人們故事,簡潔俐落的群像登場,搭配耳熟能詳的流行金曲,已足令觀眾獲得十分的愉悅。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導演將起承轉結分明、教育意義滿溢的多線敘事,成功地逐一詮釋,又不至於說教意味濃厚。

堆滿了大量動物世界觀帶來的另類笑點,佐以傳統的勵志內涵,推出在《動物方城市》之後的《歡樂好聲音》雖未能勝在創意,卻是融匯得當的良作,就許多方面上像是動物版本的《歌喉讚》。光論劇本掌控的進步,這是該製作團隊嶄新和別具意義的一作,也是今年最值得推薦的音樂電影之一。


首刊登於 鏡週刊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影評】新居風暴 The Salesman - 對罪與罰的再審視

一對因建築翻新工程被迫喬遷的夫妻,在劇場同事的介紹下住進前屋主不明的新房,妻子卻在獨自在家時被歹徒襲擊和侵犯。礙於男權當道的社會氛圍,受害人只能選擇緘默,丈夫伊瑪德則一心想為妻復仇,設計釣出兇徒,未想到擺在他們眼前的是另一道難題。


夫妻倆晚上都兼職舞台劇演員,電影在劇情中插演美國作家亞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交織演出男女主角現實與舞台的婚姻生活,宛如外況及內心交戰。伊瑪德氣憤不過,本想報警,隨著消息從左鄰右舍流出,閒言閒語的傷害反指向受害的妻子,女性於伊朗社會中的悲慘處境由此顯露。

最值得注目的是伊瑪德在追兇過程中的性情變化,他從一個斯文好脾氣的教師漸漸轉變為氣急敗壞的復仇者,因妻子的消極而不耐和不解,試圖採取激烈手段解決事件。而僅看到事情單方面的觀眾不免帶入伊瑪德的情緒,想當然地投以憤恨。直到驚人的真相揭曉——兇徒未必是如想像中凶神惡煞的角色,這時,觀眾的內心產生猶疑,判斷是非的標準發生了動搖。

當對方只是一個身份、一個名字的時候,我們往往很難動用同理心,只有在知曉他人的處境,尤其親眼目睹其淒慘落魄的蒼白面容時,那種事先預演了無數次的殘酷似乎才終於能受到良心的遏制。

很奇妙的,同一個錯由不同人犯下,居然彷彿成為不同深度的罪孽;同一套懲罰對著處境不同的承受者,也被賦予了不同程度的正義性與合理性。

文化上的隔閡可能會是觀影時入戲的小小障礙,但《新居風暴》提出的道德困境卻通用於人類社會,就罪惡本身做了多面性的人性探討。這不是那種賣驚悚詭計的追兇片,卻足以衝擊你對於「罪」的許多既有認知。


首刊登於 鏡週刊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影評】櫥窗人生 - 櫥窗後的傷與無奈

丈夫因販毒入獄,獨自撫養兒子的阿珍在街頭做檳榔西施養家,客人的性騷擾是家常便飯,沉迷賭博的父親常來要錢,不講理的婆婆鄙視她的職業、時不時想搶走孫子。阿珍生活面臨著許多不容易。她與離婚警察阿偉情投意合,可是最後也沒從原生家庭的困境中逃離。


我一直喜歡寫實題材,電影並不只是用來逃避現實,透過導演的眼來體驗他人故事才是這媒介的偉大之處。所以,即便阿珍和阿偉的感情沒有轟轟烈烈海誓山盟,結尾也不還給台灣觀眾一個強行團員的小清新,《櫥窗人生》每段情節都彷若針扎地令引發我的深切感慨。

阿珍代表一個沒有太多選擇的草根基層,同時展現了為人母的溫柔和街頭營生者的彪悍。透過和檳榔店新小妹阿敏的對比,更凸顯行業的競爭與存活不易,但是即便堅韌如她,付出的努力心血也常常被這個社會無情地否定。男性消費者一邊色瞇瞇地覬覦檳榔西施曝露的肉體,一邊在心裡居高臨下地評判她們:「穿這麼露,就是欠摸」「本來就賣肉的,少在那裝矜持」…

歧視、壓榨、性騷擾,有口不能言的哀怨與傷痛,檳榔西施行業的環境在在提醒我們父權價值觀為主導的社會悲劇。

她一遍遍地看周星馳電影《喜劇之王》,一遍遍地哭泣,似乎寄希望於白馬王子的拯救。對阿偉的主動追求,表明其藉由美麗邂逅再建健全家庭的渴望。但當掙扎失敗、希望破碎,她毫不拖延,僅僅重複一路走來的堅毅決斷,流淚和幸福道別。

儘管結局不圓滿,阿珍與阿偉的擦肩而過已締造了足夠的溫暖和希望。社會不全是令人絕望的混蛋,你得被看見、被了解。我想這部電影,正提供了途徑。


首刊登於 鏡週刊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影評】秘密 - 死也不能見光的記憶

21世紀晚期,日本警視廳推動能夠重現死者記憶影像的MRI腦部掃描儀成為法律認可的查證手法,年輕的偵查官青木受到室長薪剛的委託展開重大刑案的調查。


原作為漫畫家清水玲子代表作,作者素來擅長將故事主題圍繞著隱私、道德、法律三者難以平衡的關係。以BL漫畫知名的清水在用心描繪錯綜複雜劇情的同時,全然放棄排除個人喜好(笑),男男曖昧感情的芬芳瀰漫於畫格間,電影雖刻意收斂,精心招攬的俊男演員陣容依然難掩原作的趣味。

於是乎,你很難不先注意到螢幕上那些高挑健美的小鮮肉,穿著合身的西裝褲和襯衫、緊貼著肩胛骨的西裝背心。很難不在他們擺出或掙扎或狂傲的迷人表情時,分心凝望著那宛如雕像精緻的五官,或在男人間親暱地交頭接耳時內心發出尖叫(抑或疑惑地皺眉)。

演員有點太過美麗,無心地提醒觀眾這是出自清秀少女畫風的原作故事,好在電影的基調是灰暗和驚悚的,探討的主題是足夠深沉的,某些記憶影像的轉場特效,懾人效果媲美恐怖片。視覺衝擊滿載,令你相信觀看殺人犯的腦袋確實會引人發瘋,更令你逐漸跟上質疑的腳步:腦內,是否不可侵犯的領域?

角色有描繪未盡之嫌,但考慮到原作的篇幅,此精縮似乎已是最好的呈現。各人落得其所,適當的餘韻留待觀者思索。最後的腦內影像曝光,不若我們期盼的那樣,好像懂了什麼,又好像什麼都不懂,一口氣,這成了一部哲學電影。

不懂有什麼關係?內涵留給別人思考,迷妹就來看看臉也好。


首刊登於 鏡週刊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影評】我們的輕狂年代 - 從宿醉的早晨開始

延續導演李察林克雷特1993年的高校喜劇電影《年少輕狂》,《我們的輕狂年代》被描述為「精神續集」,講述剛上大學的新鮮人傑克住進幫球員宿舍後和一群滿腦只有運動、酒精和性的兄弟們荒唐又衝動的開課前日子。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影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 沒有槍林彈雨的戰爭

比利‧林恩,因捲入暴力事件而被家庭送往伊拉克戰場的19歲年輕美國大兵,一次英勇營救長官的行動被戰地記者攝下,突然躍升為全國的英雄,他與同班的戰友回國的兩週內於各地巡迴得到眾人的讚頌,享受榮耀的「中場」休息。



最新技術打破了傳統的觀影體驗,電影中的角色就像是實際站立在眼前,左右晃動毫無模糊痕跡,分鏡方式也因應做了調整,近景變多、中遠景區隔增強,難以言狀的真實感,偶爾有點看老電視劇的錯覺,這不完全是貶義。新方式總是需要時間去適應,而導演挑的劇本很適合。有人說電影是一秒 24 格真實的謊言,一旦它被調整得不像謊言,能否產生不同的激盪?

一部依然很「李安」的電影,一如既往柔軟的循序漸進。你以為講的是戰爭,你以為講的是反戰,你以為講的是愛情,你以為講的是親情,最後從 120fps 4K 高擬真影像慢慢浸透出的是比利這個男孩湧動的內心。看似五光十色的美國秀,沾染著政客的勢利、企業家的貪婪、群眾的膚淺,一切一切帶來的污濁和壓抑。大兵的垃圾話居然是整部電影中唯一令人釋然的開脫。



用「鐵漢柔情」來形容這幫從戰場歸來的小伙子也不太準確,他們甚至不曾鐵過,儘管精通槍支的使用、練了滿身肌肉、被眾人高舉為國民英雄,嬉鬧的互動和露骨的欲求無不強化了他們的凡人樣貌。而對於凡人,舉槍殺或不殺的行為本身,有時比讓人理解自己殺或不殺的抉擇簡單得多

一入戰場有如入魔,愛情再燦爛也不過一場泡沫。中場的休息,卻是最激烈的戰事,比利的雙眼木然凝視前方,寂寞如煙火。帶我們回安全的地方,戰場才是歸宿。


首發於 鏡週刊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短影評 / 《奇異博士 Doctor Strange》的古一

一直沒有說很愛動作特效片的我卻看掉每部超英片,當然只為跟個風過過癮。這部電影裡我最喜歡「古一」The Ancient One,從周遭人對她立場的猜疑開始,故事才真正有趣了起來。
 
我覺得古一從漫畫的男性改成女性角是相當有挑戰意味的設定,儘管對某些人來說也許「太過刻意地政治正確」。

一個活了幾百年的人,卻會從臉上輕易地流露出動搖,這是最初我不太能接受的部分,質疑 Tilda Swinton 偏向陰柔的詮釋會否成為缺點。
 

可是待她多出場幾次,我明白了:

人有多善良,就能有多堅強,同時也可能有多脆弱。
 
她認為的「必要之惡」,這四個字常常被拿來當成惡人的藉口,而 Doctor Strange 只要聽見她辭世前的最後一句話,就足夠徹底地確知了。
 
「我為這刻做足了心理準備,直到最後卻一再拖延,只為看一場雪。」

 
古一她對世界的愛不需用強悍證明。
 
她的謊言,也是擇善固執的一部分。

 
#古一的道別是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場景

via Facebook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抱歉,我做不到

唔唔,這件事我不知道當事人讀後有什麼感想,不過想了想還是整理出這些想法。
 
自從有了點影響力後,時而有些小公司或團體來找我幫推薦他們的商品,從文創到實體的都有。有的希望我無償幫忙,有的給予微薄酬勞。
 
這些小公司,無論產品到底好不好,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憑著熱誠創業、真的很拼,真的很用心在做一些他們認為很酷的事。
 
而我答應與否的標準從來不是酬勞高低。先看產品好壞,次看與我的品牌關聯度,再看是否互惠,上面三個都沒有,窗口夠可愛夠用心也是可以。
 
四個條件都夠不到,這種業配我真的接不下手。想想看嘛,我這裡是一個文青專頁,是要多佛心才會幫忙免費推一個不太好用的吸塵器,而且對方沒經過同意就把我的名字印在包裝上、加上寫錯字?(舉例啦)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二次元頻道停止更新

哈囉。我想也是時候談談我關掉二次元頻道的事了。
 
首先謝謝那些私訊和到噗浪給我留言鼓勵的人。我基本上是一個內向者,又有少許的精神潔癖、個性頑固。成為 YouTuber 後,迄今三年半,前 2 年多在不習慣群眾目光時,把能得罪的觀眾都得罪光了。有一段時間甚至有些自暴自棄,心想「反正我不需要那樣的觀眾」,對不禮貌的觀眾放棄任何容忍。
 
憑著還有那麼一點點才華,這樣的我,也作為一個創作者漸漸成長起來,有了十幾萬粉絲的頻道和臉書專頁。
 
期間無數次的質疑過自我是否不適合走這條路,我總說自己是玻璃心,那不是開玩笑。從小不管怎麼努力都得不到父母肯定的我,懼怕被討厭和誤解。明明不是那樣的、卻要被認為是那樣的……我總是害怕,自己做的事不能被認可。我是憑著讀書,才令性格漸漸變得堅強。
 
雖然批評和謾罵必定再持續一段時間,停掉二次元頻道、不再為了迎合觀眾做自己沒興趣的事情,是我成為創作者後做的最不後悔的一個決定,也是我最引以為豪的一次行動
 
—— 我終於,不怕別人討厭、不用回應他人期望,可以全力專注到熱愛又有實際回饋的事物上。
 
請不用為我擔心。對於批評和支持,我始終抱持著感謝。
 
我會記著這天,2016 年 10 月 2 日,在我滿 30 歲又 1 個多月後,我做了件勇敢的事。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關於某位一支片開價25萬的網紅

公開價碼這件事太缺德,就不特別說了。
 
我是囧星人,今天要說一個不斷被罵的網紅其實是一個團隊的故事。
 
同樣是靠名氣吃飯,我有時滿羨慕這位仁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新聞。表面上累積惡名,實則越罵越紅。
 
我從 2013 年中開始做 Youtube 影評,2014 年中後,曾看過非常早期還不紅時的谷阿莫作品(當時他叫「爛肉」),我一看也立刻發現,這人或多或少參考了我的早期風格。那時候的他還沒研發出從頭到尾的劇透,基本上為先介紹大綱、後抒發感想的模式,也就是「囧星人風格」(抱歉我這麼稱呼,因為此前確實全中文網上只有我這樣做)。
 
未做出「X分鐘看完」系列的「爛肉」,被罵聲音難聽、沒梗,不受重視,只是一個努力想要崛起的 YouTuber,頻道上摻雜著為實況主「統神」剪輯的影片,頭像標誌則是一家名為「知識糖果」的公司。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變化

這兩天在家裡翻舊電影出來重看,分別是 1998 年凱特布蘭琪主演的 Elizabeth (伊麗莎白) 和 2004年亞當山德勒主演的 50 First Dates (我的失憶女友)。



不同時期對同一作品的感想和評價真的會有差異,而且不重新仔細看你未必能意識到。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書評/讀後感] 慧能的柴刀

秀威出版 早早把這本書給我試讀,我讀後很遺憾地說,不是我喜歡的類型,而且顯然作者的寫作需改進空間頗大,不過我很願意向觀眾介紹這本題材特別的小說。



主打賣點為「本土靈異推理」,加上主角孤僻(或說中二)性格的設定,令這本書有十足的輕小說感。故事從兩個家庭的小孩身上發生怪病開始,兩家人各自在偶然機遇下尋求靈術師的幫助,在一連串詢問和回答、「收驚」儀式消災解厄的情節,兩家之間巧合的連結和幕後真相最終得以揭曉。

本書最大問題是人物描繪不到位,明明有足夠的篇幅發揮卻未能善加利用,大多對白冗長、無趣、不著邊際。兩家人設定乍看以分支敘寫令節奏緊湊,卻沒有把這種設定的必要性表現出來,讀完後仍不解擺出這麼多人物的意義在哪。

光第一集起碼9人登場,可是我只對其中1、2人個性有模糊印象,而且回憶起來他們的語言特徵多半神似。更別說書中反複出現第一人稱敘寫的主角,到底於故事有何重要性也未體現,看完感覺每個角色都突然兀自感慨,等不及讀者累積感情。

我想作者寫下一集時如果能精簡一下人物、把主要篇幅審慎地做重點分配,故事也許會變得比較吸引人。

單就第一集的表現,我給予創意肯定。原創書加油~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影評/觀後感] 帝國毀滅:關鍵13分鐘 (13 minutes)

這部是德文片,上映廳數較少,很高興有擠出時間來看這部特別的歷史改編劇情片。
主角是當年差點行刺希特勒成功的刺客,他沒有任何背景、金援,單憑一人之力幾乎改變歷史




先說我覺得也許改進後能讓這片更受歡迎的地方:

步調比較像紀錄片,而不是電影,呈現很多歷史中的細節也許能讓研究或愛好者欣喜,不過節奏有那麼點微妙就是。穿插在其中的主角浪漫史,雖然有娛樂效果,為這部鐵味很重的電影增加人情味,但看到最後會有點兜不到一起的感覺 XD

電影沒有說清楚,或是說,其中的連結真的不夠明顯。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寮國電影] 火箭男孩 The Rocket

前幾天去看了《火箭男孩 The Rocket》這部由澳洲、泰國、寮國三國合資的電影,少見地把所有資源投注在寮國(老撾)拍攝。



故事講述在村莊裡出生的雙胞胎男孩依照傳統本應殺死,但在母親的極力保護下,兄弟中的一人「阿羅」被包庇養大,其父親和祖母對他始終抱持著偏見,認為他是被詛咒的掃把星,「早該死掉」。而他也的確惹了不少麻煩,包括間接害死自己的母親。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一邊嘲諷別人太幸福一邊哭夭不幸是否搞錯了什麼?

昨天深夜,有個粉絲在上篇 po 文留了一串話 (第一句是問我問題,但是後面整個歪掉),短短幾百字大概把悲慘家境和自學十八般武藝都交代個遍,看得出他很寂寞。如果只是想找人說話就算了,他的言語實在有點凶狠,好像全天下自己最慘、自己的不幸都是別人的錯。往來幾句,旁人的勸說他聽不進去,反而越鬧越兇,我也是猶豫了下,斷定他今後在這裡不會過得開心,才按了封鎖。

(我粉絲專頁真的極少封鎖人,會逼我到如此地步的人也算是不簡單)

我想他很年輕。年紀大了我們越不會把自己的私事,尤其是那些傷心事說出口,為什麼呢?相較於喜悅,人類本來就對他人的苦痛很難感同身受,除非對方是我們親近喜愛的人。

這也是為何知名歌手生病和非洲一群孩童餓死兩件事大家的關心度會如此不同,以及我們為何更喜歡聽他人分享快樂。

人一向有擴大自己苦痛感受的傾向。殊不知,如果要讓人同情,你必須先讓人喜愛自己。一邊自憐、一邊憤怒地攻擊他人,看起來一點也不可憐,只有可憎。

這讓我想起以前的一件事。

---

高中時在寄宿學校讀書,偶爾回家,就是遭到父親或繼母的辱罵,他們吵架,也鬧自殺(昨天留言的同學,聽見了嗎?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家庭如此)。

我不願對他人說,單純不想別人同情我,但當時我確實覺得自己好悲慘,一定隨便哪個人都比我幸福。

[讀後感] 有些人就是該死 The Kind Worth Killing



這本書上市一段時間了,我最近才有時間讀完。劇情很引人入勝,翻譯得也很流暢,大概兩個晚上(5~7 個小時)可以讀完。

泰德和百合是兩個在飛機場酒吧裡相遇的陌生人男女,泰德因發現妻子出軌正悶悶不樂,酒醉中向百合坦誠了自己有殺意,沒想到百合不僅積極附和他的意見,還主動提供幫助。於是兩人相約飛機到目的地後再見面,期間泰德也暗生情愫,殺死妻子不僅是為了報復,也為了可以跟百合在一起。然而,計劃還未執行,事態卻失控大翻轉…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讀後感] 東野圭吾『當年,我們就是一群蠢蛋!』

這是東野圭吾 1995 年發行的第一本散文集,也就是他作為一個作家剛得過獎、尚未被冠以大師名號寫下的作品,雖說東野的文風本來就以質樸著稱,讀者能從字裡行間感受文壇大師未歷練前的稚嫩和輕薄。



這本書特別容易讀,我用一個晚上就讀完,滿意外在已讀的十多本東野作品中它或許能算入我喜愛的前 5 名內。

喜歡的要素頗多(蠢、超蠢、真他媽怎麼能蠢成這樣),硬要提出最主要的點,大概是不得不敬佩作者敢於把這麼蠢的過去寫出來的勇氣(欸)

人是會變的

我出身深藍家庭,呃開頭就講顏色,不過這篇文章跟政治完全無關,只是從聊政治引發的一些感慨。

兩年多前,我在臉書上轉貼了馬英九各種出爾反爾、講話不算話的懶人包,平時我轉這種東西會屏蔽家人的,那天不小心失誤,被早年和爺爺奶奶一起移民加拿大的堂哥看到。

堂哥離開台灣很久,不過他的立場也跟典型的 689 一代差不多,畢竟受過高等教育所以講話比較溫和,他只是淡淡地回我說:「人是會變的,他可能只是想法改變了,用出爾反爾來形容也太過。」

我沒有回他,因為知道他的政治立場,而且爭執這個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