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懶的真髓



我應該是沒有辦法做 50 個人的事啦,但我相信絕對有人可以辦到。嗯嗯,我非常同意他說的,一個人可以做很多個人的事 -- 尤其是在懶惰的刺激下。

以下不要臉地拿自己的工作效率來說好了。

從以前開始,我就是個奇懶無比的人,我不懂如果我累了有什麼道理不去休息,我認為如果比別人先做完了工作就應該有權去做更想做的事,讀書、看電影、打電動,什麼都好。

小學時,我是那種寫生字簿會用兩隻手一起寫然後被老師罰重寫的學生。長大後,我知道怎麼發揮這種旁人看來要不得的特長。

我曾在萬華區的古典黑膠唱片行打工,那邊的老闆徵人時只說要懂英文就好,我開始工作後才知道,他其實要的是能夠翻譯英文、德文、義大利文、法文、日文等多國語言的我不知世上存不存在的終極拍賣小幫手。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對於近來發言的反省

我在噗浪或臉書上有時會發表一些文章批評或檢討現象,不過因為噗浪上字數限制的關係,有時沒辦法完整地表達看法,或是發表時比較衝動沒有深思熟慮,真正的想法在討論過程中才會形成,以好幾個不同段落分別呈現。

更有些時候,想法在討論過程中已經完全改變,不是最初呈現的那樣子,可是大幅改掉首噗文字很怪(礙於在噗浪上一發表,不管想表示同感或想吐槽的人都會紛紛轉噗),就算突然之間說「我想法稍微改變了」(這就是討論的目的,不是嗎?)還是會有不認識的人跑進來針對首噗回應,我只能盡可能在結語中說清楚,然後趁陷入下一次爭執的迴圈前鎖噗。

最近一個類似的情況是我轉貼了 Hauer 「不看credit就走人的文化」這篇貼文並表示同感,指出台灣大多數人看電影不看 credit roll 就走掉的行為頗不禮貌。現在回想起來,我並不是那麼介意,不過覺得推廣這種意識是好事。

當時激起我小小感性的主因,不是大家到底有沒有把它當成禮貌,反而是因為即便許多台灣人覺得 Hauer 的批判有點多管閒事,但避重就輕地談論「工作人員會趕人」之類的原因,讓我感受到溝通的障壁。我也不確定那是什麼,它稍微挑動了一下我的神經。

而當下,我並沒有清楚地整理出自己的感覺。事後也覺得自己有點 overreact,其實這件事應該輕鬆地談談就好。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消失在視線中的黑天鵝

由於第三個故事的情節比較複雜,受害人與關心她的人討論過了,他們不認為現在的台灣社會能夠正確評價她的遭遇,所以結果很遺憾地,我不能說這個故事。

但是,我個人認為她的故事很有啟發性,涉及到的意義層面也比前兩個故事多,非常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完整地講述。在此之前,我們先把決定權交給時間吧。

話說回來,在聽過前兩個故事以及一些數據後,應該有部分讀者對新聞中主角的看法會有所改變,不管你是從偏向「她在說謊」的主張走向「她一定沒說謊」還是「她很大可能沒說謊」的主張,你應該有開始意識到,由於知識和經驗的匱乏,人非常容易滿懷自信地下錯誤判斷。

就連在我寫了上篇文章之後,依然有人堅持新聞內文所提的「供述不一」「七個月時長太久」「對拿刀的記憶怎麼會混亂」等等細節足以證明少女在說謊,這些顯然都是主觀推測,我相信提出這些堅持的人都不曾做過受害人。

根據少量證據,相信自己所想的一定是對的」未嘗不是種危險的思考方式,這裡我想分享一個著名的訪談影片,前天朋友才推薦給我看,我覺得很有趣。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說不出口的傷與痛

看到這則新聞



為免焦點混亂,我們先不研究記者的標題和內文有多少可議之處:

既然少女提出是被脅迫,就不應該定論為「一夜情」,標題不僅把記者個人的推論置入,還刻意強調報案的延遲性。以一篇新聞而言,其措辭準確性和中立性都大有問題

即使記者犯下這些錯誤,網友只要有詳讀內文,還是可以簡單地認識到:少女所言雖然沒有證據,造成法官判決被告不起訴,並不代表少女絕對不是性侵被害

但大批的網友卻認定少女說謊,看下面的留言

IT'S TIME TO END...?

記錄這兩天於 FacebookPlurk 上的討論。



我覺得在選立場之前一個很重要的思考方式是,一定要把兩方的理由都聽完整。有偏向的立場以後,辯論時每聽到一句反駁都要仔細消化,好好領會對方之所以反對的理由。不要老想著用偏激的言語去攻擊對方,這沒有意義。你要的是真理,不是勝利。

很多地方雖然最後討論的方向亂成一團,如果只是未發現討論基礎價值觀的衝突沒有意義,那還算好的,但更多情況,是連價值觀的毛都沒觸到一根就開始淪為義氣之爭,例如『你的女兒也被人姦殺看看』『我看是你自己會犯罪才那麼害怕死刑』等等,台灣大多數場合的討論水準居於這個水平線以下。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影評/感想]《麻辣賤諜》vs. 《歌喉讚2》

看了《歌喉讚2》,很意外好萊塢少有地出現了續集比第一集好看的例子。


同樣是肥胖女生佔重要戲份的喜劇電影,忍不住會將它和同期的《麻辣賤諜 SPY》比較。不管你覺得哪部比較好笑,你一定會認同《歌喉讚2 Pitch Perfect 2》更有內容和引人回味之處。為什麼呢?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雜談:網路霸凌

討論的起點由我轉貼一篇呂律師的臉書貼文而起。我說,最近大家鬧得很歡的地質學家事件,過頭了也可能是一種霸凌。

然後就有人討論到,那連勝文等人長期被網友公幹的情況,算不算是網路霸凌呢?我們如何遏止這種情況?是否叫大家管住自己的嘴,就等同失去了言論自由呢?等等。

談到一半我去開會了,回來發現後續的討論好像延伸到滿遠的地方,於是我就先就昨天的銜接點繼續談一下這邊的論點。

我算是有類似經驗(被無端、持續地謾罵,雖然不覺得那種程度是霸凌)。實際上,到底怎樣算是霸凌,我的想法是,除非某日這種行為被告上法庭、被具有公權力的法官予以判決,沒有人有資格判定。

但人人都可以提出看法。無論百年人瑞、總統、名作家,有或沒有影響力的人,只要他們喜歡,都可以參與討論是不是霸凌。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讀書筆記] 笑的科學 - 解開幽默感背後的謎團

我覺得這本書應該叫「幽默的科學」
因為實際上聊到笑這個生理行為的只有部分內容 :S



幽默疏解大腦深陷衝突的緊繃

20 世紀中葉,研究員召集了一批實驗者給予他們看一連串手繪漫畫,並收集他們對不同幽默的反應。這個被稱為歡愉反應測驗的行動曾一度受歡迎到在雜誌開專欄,其基礎是佛洛伊德的理論,即幽默是我們解決內在衝突與焦慮的方法。我們出於本能渴望食物與性這類事物,焦慮卻阻止我們執行這個慾望,這便形成內在衝突,而幽默讓這些禁忌的衝動嚐點甜頭,使我們舒緩內在的緊繃。

這就是為何成功的笑話,至少必須有一點點煽動情緒的性質,太多焦慮,我們收住笑;太少,我們不會笑,因為觸發幽默系統必經一個複雜的過程。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逛書店中途的隨想

讀書是我的最大喜好,無論買不買,我每週起碼逛一次書店。不買的情況,並非因為沒有標的,而是當月的預算不夠了,這種時候,我就把想要購買的書名稱輸入手機,回家後上網搜尋是否有二手貨,抑或下個月有預算的時候再將它買下。


逛書店時我總有一種特別幸福的感受,用抽象的話來形容,就好似被知識所包圍。書是網路絕對無法替代的發明物,一本十幾萬字的書提供的不僅是來源權威的知識本身,也提供了完整的閱讀體驗。

隨著書讀得越多,最近卻感到焦躁和憂鬱。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影評/感想] 仙履奇緣 Cinderella 2015


一句話評語:野心不足、精雕細琢的正統童話改編,衛冕成功,卻沒能成為鉅作。

我得承認,若不是因為片頭附送的 Frozen Fever 短片,在經歷《黑魔女》和《魔法黑森林》不同程度的失望後,我沒有打算給這部迪士尼真人電影一次機會。也許正是因為沒有期望,感受卻意外不錯。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台灣的服務業

昨天讀到這篇新聞,網友控訴台灣服務業太畸形,說台灣奧客太多等等,令我想起在國外的一段經歷。


在加拿大進修的最後一個學期末,房東太太為了慶祝我即將畢業,請我到當地小有名氣的義大利餐廳吃晚餐。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雜談:批判性思考

這篇文章的想法是在今早發了這則噗浪之後產生的。

我追踪了膝關節大大的影評好一段時間,他閱聽量大、品味也好,每篇文章只要我有跟到都會點進去看,雖然不一定完全同感但也是一種可參考的想法,像是他的這段文字,我就不太同意。


但,也不是沒有可以解釋的空間,只要能多加幾句話論證兩個道理:

  1. 一部電影的大紅跟 3-12 年齡層女孩的公主夢有直接關係。
  2. 《魔髮奇緣》和《勇敢傳說》主角都不算她們這個世代的公主。

那這篇立論就沒有那麼多令人困惑之處了。

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影評/感想] 五星主廚快餐車 - 重尋工作的熱情


一句話評語:社群網路+美食+拉丁音樂+親情,一場色香味俱全的大冒險,有如心靈勵志童話,俗不可耐卻又非常夠力。

Carl 是一家高級餐廳的廚師長,對美食懷有極大熱情的他一直與店長存在意見分歧,因店長不允許他擅自修改菜單,Carl 兩次受到同一位知名美食評論家的奚落,憤而與評論家發生口角,暴怒的影片還被 po 上網,使得他名聲一落千丈成為眾人笑柄。

離職後,他帶著兒子 Percy 浩浩蕩蕩地將一輛快餐車從邁阿密開回洛杉磯,一邊販賣著古巴三明治。Percy 出其意料沿途在 twitter 上宣傳該餐車的路線,令他們所到之處都是大排長龍的顧客。本該是落魄失業的五星主廚,因這趟奇異的旅程,Carl 漸漸找回了最初對工作的熱情以及對家人的責任心...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影評/感想] Gone Girl 控制 - 是誰甘願被控制?


一句話評語:2014 年度最好看的懸疑片。 

故事從 Nick 早上從家裡走出來開始,他來到妹妹 Margo 經營的酒吧,絮絮叨叨地抱怨妻子 Amy 在結婚紀念日又打算出謎題刁難他,兩人的談話隱隱透露 Nick 對婚姻生活的無奈。而後他回家卻發現室內一片狼籍的景象,Amy 從那日起失蹤了⋯⋯

電影原名 Gone Girl,意為失蹤的女孩,也可解釋為酷女孩,指的就是 Nick 的妻子 Amy。這個金髮碧眼、外表亮麗的女生,出生以後身為童書作家父母筆下「Amazing Amy」的藍本,被群眾所熟知和愛戴,對外形象一直是零缺點的美國甜心。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影評/感想]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 生命苦短,戀愛吧少女


一句話評語:喜歡勵志片、催淚愛情片的觀眾可看看。

The Fault in Our Stars,兩個注定要死的罹癌青少年,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我一直沒有動力去看這部,倒不是懼怕悲劇結局,這片也遠算不上悲劇,只是素來對青少年為目標讀者的小說改編電影沒什麼好印象。角色視角距離自己太遠,找不到共鳴,就連敘事手法也是平鋪直敘了無新意。

但是,一旦用「死亡」調味,似乎什麼電影都能多出一層意境來。

(下有全程劇透慎入)